父母越愛孩子,孩子越不孝,為什么?
愛和孝
關于愛是什么,父母該如何愛孩子?似乎是一個無盡的永恒的話題。作為筆者,我都記不清寫過了多少。
再談愛,我依然認為,愛是一種善良,一種能力。善良,也可說就是一種能力,她體現(xiàn)在:一個主體具備接納自己的局限、尊重他人的局限,具備愛護自己的所有、也愛護他人的所有。當然,這個所有里面,不包括邪惡。
再談愛,我依然認同弗洛姆《愛的藝術》中對各種愛的論述。他對親情的愛,是這樣理解的:親人之間是自然的、無條件的給予溫暖,但不縱容惡;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令他成為他想成為的人。這一育人觀點,已是目前的普世價值觀之一吧。
關于孝,它在我們腦海里會出現(xiàn)"給父母捶背、揉肩、端茶遞水..."畫面,說明孝,也是一種愛。
孝是人類社會存在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一種溫暖的情感。人生在世,源于父母,父母對兒女有著天然的無與倫比的慈愛,兒女對父母同樣有著與生俱來的感恩情懷。*古代,有對孝的偏執(zhí)夸張(愚孝),拼命把孝引向束縛人性的桎梏,愚孝文化多少影響到*家庭教育,在許多父母的意識里(別說潛意識了),比較頑固的存在:養(yǎng)兒防老,或"我養(yǎng)你愛你,你就該孝順我"。道理上,這的確也沒錯。但是,為何會有:父母越愛孩子,孩子越不孝呢?
從孩子的不孝,看父母愛的模式基于前面對孝的理解,孝是一種愛,是親人之間互流的溫暖情感。兒女對父母的孝,源自父母然天的慈愛,以及與生俱來的感恩情懷。那么,不孝,則是一種情感冷漠。推理下去,小孩若是冷漠,則是源自親密關系里匱乏慈愛,或個體感受到也學會了冷漠。我們從許許多多的(不孝)孩子那里,發(fā)現(xiàn)他們的原生家庭,有兩種愛的模式(或叫養(yǎng)育模式):
1)軟控制的溺愛。溺愛,是我們都明白的不利孩子成長的一種愛,但許多父母仍然固執(zhí)溺愛,尤其是隔代父母。他們?yōu)楹蚊髦鐞鄄缓?但偏要溺愛?是比較復雜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我從心理學角度,簡單談點對溺愛的看法。溺愛,是一種軟控制,是親密關系中,以愛的名義,實行的一種剝奪行為。因一個生命的茁壯,是要依靠自我對環(huán)境的切身體驗,包括受苦。而溺愛,是父母對孩子施與的無微不至、無原則無底線的愛,不僅剝奪了孩子很多重要體驗的機會,也助養(yǎng)了孩子唯我獨尊的"巨嬰"自我。溺愛下的孩子,是沒機會為他人著想,沒機會學習(培育)感恩的情懷。
但若定義父母--他們"犧牲自我的同時,也扼殺了孩子的自我"為溺愛,只是外界所見,父母自己是無意識的。
依無意識理論講,父母溺愛孩子的背后,無疑有自己的私欲——記著我為你的付出,你一定要有出息,成為我們的驕傲。于孩子而言,無論是父母的潛意識愿望,還是他們的全方位為你付出,都會令其感受不同的累:有無可名狀的壓力,有"萬一成不了有出息的人"的負擔,有還不了父母情的內(nèi)疚,等等??傊?人在不能自主的壓力中,會滋生逆反。我很想說,溺愛,是將你的自主性軟禁在溫室的毒霧;而溺愛模式下的孩子,若有不孝,也是對控制性愛的抗拒。
2)硬控制的強愛。即:父母出于對孩子好的動機,實施的是"軍事化"教育模式。他們按自己認為的成才標準,精心為孩子的未來:設藍圖、定規(guī)矩、灌道理、陪讀勸讀...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厭學逃學的孩子,大多是家庭條件好、父母一心為他學習鋪路操碎心的孩子,而他們曾經(jīng)都是學習好、很聽話的乖孩子。孩子變得不乖或不孝,其潛臺詞是:你們的愛令人窒息,我寧可不孝,還得自由呼吸。
父母堅信我為你好,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多,而不遺余力為孩子的付出,如果說是愛,那也是錯位的、控制性的愛,是有代價的愛,因它完全違背了育人的現(xiàn)世觀點——真愛。前面已提到,真愛是沒有任何私心私欲,給予孩子的是成長空間、令他成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