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育網合作機構 > 長沙保健培訓機構 > 長沙針灸培訓機構 >

湖南中醫(yī)針灸培訓技術部

歡迎您!
朋友圈

400-850-8622

全國統(tǒng)一學習專線 9:00-21:00

位置:長沙保健培訓資訊 > 長沙針灸培訓資訊 > 達州找一個可以培訓傳統(tǒng)針灸技術的培訓班,好是還可以有實操的

達州找一個可以培訓傳統(tǒng)針灸技術的培訓班,好是還可以有實操的

日期:2020-11-25 14:45:43     瀏覽:155    來源:湖南中醫(yī)針灸培訓技術部
核心提示:達州找一個可以培訓傳統(tǒng)針灸技術的培訓班,好是還可以有實操的楊老師電話微信同步:一八二四四七七二二五八(一)精神集中地辨證經曰
達州找一個可以培訓傳統(tǒng)針灸技術的培訓班,好是還可以有實操的楊老師電話微信同步:一八二四四七七二二五八  


(一)精神集中地辨證

經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明,后乃存針。眾脈所見,眾兇所聞。外內相得,無以先行。可玩往來,乃施于人"。指出凡用針治病,必須集中精神辨證,將五臟的虛實肯定下來,按三部九侯的切脈明確診斷,然后再用針。

在診斷時,所診到的脈象和見到的癥狀,是否外內形氣和脈證都相符合,不能單憑外形為依據。更要熟悉各經氣血往來和病邪出入的情況,是氣血不足,還是邪氣有余,才能夠為人施治,也就是說,針灸醫(yī)生在針刺之前,必須根據臟腑、經絡學說,運用"四診八綱"的辨證方法,將臨床上各種病癥加以分析歸納,以明確疾病的部位,是在臟在腑,在經在絡,在表在里,病癥是屬寒屬熱、屬虛屬實,抓住病機,及時地配穴處方,決定是補是瀉,才能有的放矢,治好疾病。

(二)全神貫注地進針

經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左手執(zhí)骨,右手循之,無與肉裹"和"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指出在持針進針操作的時候,醫(yī)生必須態(tài)度端正,心神安靜。在進針之前先用左手執(zhí)其機體,使其不能移動,右手循按經穴,揣出具有指感的準確穴位,進針時要從容穩(wěn)準,防止肌肉纏裹針,引起患者疼痛、醫(yī)者操作困難。

再就是醫(yī)生右手持針、左手按穴,雙手配合,密切合作,好像握住猛虎一樣的穩(wěn)重堅實,全神貫注地進針,不能為其他的事務所干擾。也就是說,針灸醫(yī)生由持針、進針開始就要聚精會神、心神專一、全神貫注地進行操作和觀察患者的表情,不能左顧右盼、高談闊論,讓周圍事務所干擾,這樣不但能避免進針時的刺痛和體會針下氣至沖動的快慢、大小,而且可以防止發(fā)生醫(yī)療事故。

(三)心手合一地候氣

經曰:"夫針之要,勿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和"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若一"。指出用針治病的要領,說起來容易,到實踐中操作就比較困難了。

技術差的醫(yī)生,只能看到形體上的病變;技術高明的醫(yī)生,卻能明察人體神氣的盛衰。神指的是人體的正氣,客指的是邪氣,邪氣常隨正氣的出入之處而往來。再就是經氣已至的時候,應當用針尖小心謹慎地守住("守氣"),千萬不能丟失("失氣")。表證宜淺刺,應在天部行氣,里證宜深刺,應在地部行氣。無論是久病還是新病,都應該以得氣為主。

邪氣常隨正氣的出入之處而往來,如何體會呢?

1. 邪氣"邪氣來也緊而疾"。"邪氣"在針下的表現為"緊而疾","緊"是來勢緊迫而匆促;"疾"是動態(tài)急速而迅疾。即針下突然緊澀,肌肉纏針和感應一閃即無,時間很短的"邪氣"。不要把邪氣誤以為是"經氣"("正氣")。

2. 正氣"谷氣來也徐而和"。谷氣者,正氣也,包括營氣和衛(wèi)氣。"營氣"即水谷之精氣。"營行脈中,徐和柔勻,不緊不疾,循行于十二經脈之經隨",即針下"指端搏動感"連續(xù)出現的現象。"衛(wèi)氣"即水谷之悍氣。衛(wèi)行脈外,慓悍滑利,疾而不緊,滑而不澀……如動脈之狀。即針下指端緩和搏動感連續(xù)出現的現象,如動脈之狀,感應時間持久的"經氣"("正氣")。也不要把"經氣"("正氣")誤認為是"邪氣"。

正如《標幽賦》說的:"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也就是說進針候氣,必須心手合一地去體會針下有否得氣,得的是邪氣,還是正氣,得到了正氣,即酸、麻、脹、熱、涼……感覺,用哪一種感覺,去治什么病,讓氣往什么方向、地方傳導,要用"關閉"法進行控制,在患者有舒適感覺的時候,要"守氣",根據病情需要,讓得氣感保留多長時間,就保留多長時間,這是掌握針刺手法的關鍵。

(四)補虛瀉實的體會

經曰:"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瀉之,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和"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指出用針治病的原則:虛證,寸口部脈虛弱的,應用補的手法;實證,寸口部脈象盛的,應用瀉的手法,以瀉其邪氣;郁積證,脈絡郁結不通的,應用放血的手法,以排除郁積之邪而使其通暢;邪氣盛的,應用瀉的手法,消除其病邪。

再就是治療虛證用補法:針下應由松滑轉變沉緊、充實、真氣的內守,產生溫熱感覺,達到正氣實的目的;實證用瀉法,針下應由緊澀變?yōu)樗苫?、空虛、邪氣外?產生涼爽的感覺,達到邪氣虛的目的。

根據這個原則,臨床上對血崩的患者氣血兩虛、昏迷不醒、面色晄白、脈微欲絕時,針人中、內關、大敦等穴,用補法,有回陽救脫、固氣攝血的作用,不但能止血醒神,而且能使脈象和面色恢復正常;

脫肛的患者,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脫肛不收、體虛乏力、精神不振時,針百會、腰俞、中脘、氣海等穴,用補法,不但能補中益氣、止瀉縮肛,而且能使精神和體力得到恢復;

虛喘的患者,喘而氣微,吐痰無力,動則氣促時,針百會、肺俞、膏肓等穴,用補法,能溫中定喘,使呼吸恢復正常;

四肢厥逆的患者,陽氣不足,四肢厥冷時,針曲池、外關、足三里、三陰交等穴,用熱補法,能溫通經絡,使四肢肌肉恢復溫暖,這就是正氣不足的虛證,用補法后,產生溫熱感覺后,人體的正氣得到恢復的體會;

閉經的患者,氣滯血瘀,故不來月經,胸脅痞滿,心煩急躁,精神抑郁,小腹脹痛,面唇發(fā)青,脈弦時,針膈俞、肝俞、關元,用小幅度提插瀉法,三陰交用涼瀉法,能理氣活血,不但能使月經應時而下,而且能使胸脅痞滿、小腹脹痛等癥消失,面色和脈象恢復正常;

下肢靜脈曲張并發(fā)血栓性靜脈炎的患者,下肢瘀血凝滯、腫塊脹痛時,用梅花針沿靜脈曲張和結節(jié)腫塊部位叩打,擠出瘀血,并針血海、三陰交等穴,用溫通法,能使經絡通暢,炎癥和脹痛消失;

腱鞘囊腫的患者,在手腕或膝窩部起囊腫,在囊腫頂端用三棱針點刺,將膠狀黏液擠凈,使囊腫消失,這就是氣滯血瘀的郁積癥,用活血化瘀、消堅散結法后,使經絡通暢,"菀陳則除之"的體會。

腮腺炎的患者,腮部腫痛灼熱,咀嚼吞咽困難時,針翳風、頰車、合谷,用涼瀉法,能疏風清熱、消腫止痛,不但能使腫痛消失,而且能使咀嚼、吞咽功能恢復正常;

急性闌尾炎患者,在右下腹劇烈疼痛,有壓痛、反跳痛并伴有惡心嘔吐、發(fā)熱口渴、便秘時,針天樞、大巨、上巨虛等穴,用瀉法,以瀉腸中積熱,不但能消炎止痛,而且能使發(fā)熱、嘔吐、便秘等癥狀消失;

感冒的患者,外感風熱,發(fā)熱惡風、頭痛無汗,咳吐黃痰,咽喉腫痛,脈浮數時,針風池、大椎、合谷等穴,用"透天涼"手法,使其出汗,發(fā)散風熱,不但能退熱止痛,而且能使身體恢復正常,這就是邪氣盛的實證,用瀉法產生涼爽感覺后,人體的病邪得到消除的體會。

 古書中有"石門"穴為婦女禁穴之說,若針之,則"婦女終身孕不成"。我認為此種觀點值得商榷,不能生搬硬套。下面談談個人的休會。

 患者楊某,33歲。因經期勞累著涼,當晚小腹痛甚,先用止痛針,內服調經丸,病不減,次日來急診。見其重病容,兩脈沉細,苔淡白潤,四肢發(fā)涼,即懸灸石門、足三里、中脘,患者病勢逐漸緩解,步行回家,連續(xù)三天,病告痊愈。

 陳某,20歲,未婚。半年來經期提前,量少色紫,腰腹脹痛,經婦科診斷為"痛經",經服藥打針療效不顯,轉來針灸治療。查患者面赤唇紅,苔黃微燥,脈沉弦,用瀉法針刺石門、三陰交、期門,痛即止。連續(xù)針刺5天,鞏固療效,并囑患者每月經前來針灸三次,共治三個月。后隨訪一年,患者痛經未再復發(fā)。

 1957年春,一個30多歲的藏族婦女要求針灸避孕。因患者體健、經期準,經針石門、次髎、合谷、氣海,用瀉法,每經前針刺三天,四個月后,經停40天,婦科檢查確診懷孕,作人工流產。

 1959年夏,33歲的汪某,經期已逾20天,既往身體健康,經婦科檢查診斷為懷孕,建議做針灸流產。針石門、三陰交、合谷、次髎,用瀉法,連續(xù)針灸5天無效而作人工流產。

 于某,16歲,月經正常。因學校勞動較累,此次經來較多、少腹痛,婦科治療三天效果不明顯,改用針灸治療。見患者面色(白光)白,困倦、目眩、喜熱飲,胃納差、脈沉細,苔淡白少津。灸石門、足三里、中脘、百會、**俞,當天下午經量減少。連續(xù)治療7天,患者經凈,身體基本康復。

 綜觀以上病例及個人點滴體會,對石門穴的認識,必須根據每個病例的具體情況,決定針之補與瀉、深與淺,或針或灸,或針灸并用。對婦女的崩漏、月經障礙、月經不調,相應配以輔助穴位,療效是令人滿意的。再者,根據經絡學說原理,凡能引動胎氣的穴位,無論是針灸、推拿治療,都必須持穩(wěn)重的態(tài)度。

石學敏針灸驗案:焦慮狀態(tài)案例

張某,4男,80歲,初診日期:2013年月3日。

【主訴】易疲倦、睡眠過多1個月。

【病史】患者兩個月前腦梗死。近1個月白天易疲倦困乏,睡眠過多,且經常易怒、焦慮、緊張,夜間入睡差,睡后易醒,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查體及實驗室檢查】左側上下肢肌力4級,記憶力及計算能力差。舌淡,苔薄,脈細弱。

【西醫(yī)診斷】焦慮狀態(tài)。

【中醫(yī)診斷】郁病。

【治療原則】醒神開竅,養(yǎng)心安神,滋陰降火。

【針灸取穴】一、主穴:內關、人中、三陰交。二、配穴:極泉、尺澤、委中、風池、完骨、天柱、百會、四神聰、神庭、印堂、上星、頭維、太沖、合谷。

【手法操作】內關(雙側)采用提插捻轉瀉法1分鐘;人中應用雀啄瀉法1分鐘;三陰交(雙側)采用提插補法1分鐘;風池、完骨、天柱(雙側)采用提插補法1分鐘;極泉、尺澤、委中(雙側)采用提插瀉法1分鐘;百會、四神聰、神庭、印堂、頭維(雙側)采用提插補法1分鐘;太沖、合谷(雙側)采用提插瀉法1分鐘。留針30分鐘,每日針刺1次,10天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治療3天后,性格明顯變溫和,白天疲倦感減輕,夜間睡眠好轉。治療10天后,癥狀基本消失。

按語:本病屬于中醫(yī)的"郁病"范疇,其病機為陽氣虛而陰氣盛,陰陽失調是本病的主要病機。選取醒腦開竅治療組穴:內關、人中、三陰交;配穴:極泉、尺澤、委中、風池、完骨、天柱、三陰交,以醒神開竅,疏通經絡,養(yǎng)心安神。百會者,五臟六腑奇經三陽百脈之所會,補之可益氣升提;神庭、印堂、上星均位于督脈,循行線上督脈入絡于腦。瀉太沖、合谷,開四關以疏通氣機,舒暢情志。以上諸穴配合,加之恰當的操作手法,使陰平陽秘,從而取得滿意療效。

 

 


如果本頁不是您要找的課程,您也可以百度查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