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偏差行為的根源:
"撒謊"源自于真相不被接納。
"自我"源自于家庭以孩子為中心。
"沉默"源自于父母無視孩子的需要。
"怯懦"源自于父母的強勢。
"自卑"源自于否定、打擊式的教育。
"對抗激烈"源自于壓抑得太狠。
一個"叛逆"的孩子,
一定是一個"饑餓"的孩子,
他的很多期待——
如被理解、被關(guān)注、被允許、被欣賞等一定沒有得到滿足;
一個"太聽話"的孩子,
一定是一個"壓抑"的孩子,
他認為不聽話是危險的,
只有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錢丹塞恩為什么接下來不再給青少年兒童(孩子本人)提供免費咨詢?
*,占用了平臺大量人力物力,幾乎三分之二。
第二,就是提供咨詢后,可以暫時緩解,但一回到家,或過幾天又會打回原形,所以家長不咨詢或沒有覺知,那么我們做再多也沒用。
第三,錢丹塞恩心理平臺正在轉(zhuǎn)向家庭教育,主要為家長,學校提供專業(yè)的家庭教育指導(dǎo),系統(tǒng)平臺,大數(shù)據(jù)*測評,動態(tài)評測等技術(shù)和軟件支持,這樣可以從根源上去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因為很多家長,為了孩子,不是不愛學習,是亂學,學了用不了,或?qū)W了更焦慮,或成年人的認知,沒辦法系統(tǒng)學習,這樣根本沒辦法支持到孩子或幫到孩子。
第四,目前,錢丹塞恩大量測試,開發(fā)學針對家長如何支持孩子,如何教育,養(yǎng)育孩子的一對一課程,家長不用具備高深的專業(yè)知識,不用學太多的基本知識,我們的一對一課程,一學就會,一學就能用。
【「劉老師說」系列】 從孩子身上看見自己
一般在生活中,當我們在面對他人的時候,尤其是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不管是*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或者是*、高中;我們在面對他們的時候,我們生命中曾經(jīng)跟他們年齡相近的那個部分,會被他們觸發(fā)。
當我面對一個*生,如果我*的時候,曾經(jīng)是受到排擠的,甚至我是不喜歡那個階段的自己,那這個部分會跟我們眼前的這些孩子產(chǎn)生互動。
如果小時候我很討厭那種很愛講話、動作很粗魯?shù)娜?那我現(xiàn)在面對那個隨便就講話,甚至動作很粗魯?shù)娜?我莫名就會有一股討厭或是憤怒的感覺跑出來,當我們受到環(huán)境、對方的刺激,我們的情緒變化是很快的。
所以我要怎么樣去告訴孩子:"我是怎么樣的人";"我希望自己跟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是一個怎么樣的一個時間";"我會期望跟他們的互動是怎么樣的方式,"譬如要講話要先舉手,如果已經(jīng)舉過一次手,那也許至少要等2個人或3個人之后,才可以再舉手發(fā)言,有時候也要給其他人機會等等。
孩子能不能遵守跟大人的約定,跟做老師、家長的我們怎么樣去追求跟他們之間一些約定的原則,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很重要的是怎么樣在這個過程中,從頭到尾都能夠心平氣和、愉快、享受共同相處的時光。
一個很根本的基礎(chǔ),就是我們要很喜歡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但是如果我不喜歡那個時候的自己,我們要去喜歡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就會陷入困難。
越是這樣的時候,我們要回到過去,陪伴那個時候的自己,陪伴自己走過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和記憶,跟當時的自己說說話,陪伴他、了解他、支持他,擁抱他。
透過這樣的內(nèi)在工作,可以協(xié)助我們?nèi)ハ矚g這個年齡層的孩子。
喜歡的意思就是那個文靜的,我們很喜歡;那個好動的,我們也很喜歡;那個調(diào)皮搗蛋的,我們也很喜歡。
而不是我們只喜歡某一種特質(zhì)的孩子,喜歡他跟認同他的作為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喜歡這個孩子,但是不認同他這樣子的行為;我們怎么跟他講,跟他表達。
很多做父母的大概都經(jīng)驗過這些過程,當自己的孩子在什么年齡層的時候,我們好像在重新過自己過往的人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