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想要給孩子立規(guī)矩,比如不能一直玩手機、不能花錢太大手大腳,但是每次都因為孩子發(fā)脾氣,父母不敢再刺激孩子,只能作罷。在興智家庭教育學習之前我覺得孩子的情緒就像個定時炸彈,一言不合、一下不滿足,就立馬點燃了。
在興智教育學習以后,我才明白父母需要先了解一下孩子愛發(fā)脾氣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01
孩子脾氣大,是內心"脆弱"的表現。
研究發(fā)現,暴脾氣的孩子相對于一般的孩子缺乏對挫敗的忍耐力和面對問題的能力,所以會用哭鬧來表達。
當父母拒絕孩子,或者孩子想要得到的東西得不到、想要做成的事做不到時,內心脆弱的孩子就容易用發(fā)脾氣來表達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孩子脾氣大,是在向父母求助。
不是說脾氣大,脆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只是他們缺乏表達的能力,不能把自己需要幫助的地方清晰的告訴父母。
所以他們才會用這種方式給父母信號:他們處理、解決不了。
孩子脾氣大,是在用情緒要挾父母。
如果父母沒有原則,每次孩子一發(fā)脾氣就妥協(xié),孩子是很聰明的,立馬會發(fā)現父母的弱點就是自己的情緒,下次再有什么要求,就會繼續(xù)用這一招來讓父母妥協(xié)。
當然,脾氣大指的不止是摔東西、哭鬧,冷暴力也是發(fā)脾氣的一種,也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喜歡用的一種。
孩子脾氣大,是想要父母的關心和愛。
我們說了孩子缺乏表達需求的能力,所以有時父母過于忙工作忽視了自己,或者父母夸了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可能孩子就會立馬賭氣用冷暴力和疏離的方式,想讓父母也看到、在意自己。
02
說完孩子發(fā)脾氣背后的原因,那么家長的哪些做法容易讓孩子變的愛發(fā)脾氣呢?
父母平時愛發(fā)脾氣,情緒不穩(wěn)定,孩子也就容易模仿父母。
還記得前幾天我去一個親戚家,她的孩子在家里大吼大叫,她暴躁的也對孩子吼:"小點聲!吵死了!"
然后轉身又對著房間睡覺的丈夫吼:"就知道睡,也不起來管管孩子!我又做家務又管孩子,煩死了!"
看到這一幕,也就不難知道,孩子是模仿的誰了,家長平時就暴脾氣,沒法溫和的好好說話,孩子又從哪里學好好說話的方式呢?
在從小養(yǎng)成習慣以后,孩子也就很難再改變,進而長大后成為父母的復刻版。
父母不分場合的訓斥孩子,孩子自尊心被傷害,產生對立情緒。
每個人都不喜歡當眾出丑,會感覺很沒面子,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強,所以父母的當眾訓斥會讓孩子心生不滿,產生對父母的對抗和埋怨情緒。
父母對孩子限制太多,事事想要控制孩子,讓孩子想要掙脫。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獨立人格,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說了算。此時父母的過多限制和管束會讓孩子感覺煩,通過發(fā)脾氣等方式和父母開展"獨立戰(zhàn)爭"。
父母太溺愛孩子,讓孩子形成"一發(fā)脾氣",父母就可以幫忙解決問題的思維。
曾經認識一個女孩,從小想要什么只要一發(fā)脾氣媽媽就給買,后來讀*的時候,零花錢不夠用,一鬧媽媽就給,再后來想要的東西越來越貴,媽媽給不起,她就網貸,后來網貸公司找上來,她又哭鬧著讓媽媽給她解決。
03
看完上面原因的分析,這里特別想指出的一個問題是,孩子跟父母鬧脾氣就一定不好嗎?
不是的,比如像父母對孩子限制太多,孩子發(fā)脾氣來反抗父母這一點,其實就是好事,證明孩子有獨立意識,有自己的想法。
真正出大問題的孩子往往是情緒被壓抑著,無處紓解,*后心理出現問題。
所以孩子發(fā)脾氣不是壞事,也不可怕,當孩子發(fā)脾氣時,父母要做到以下"四不要"和"四要":
一、不要跟孩子講道理
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是聽不進去父母的說教的,大道理這個時候也需要放到一邊。
二、不要冷處理
父母無視或者袖手旁觀的姿態(tài),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不被愛和關注的,傷心的同時也就對父母更生氣。
三、不要對孩子妥協(xié)
上面我們也說了,嬌縱溺愛孩子就是害了孩子,容易讓孩子習慣用發(fā)脾氣解決問題。
四、不要比孩子的脾氣更大
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他發(fā)脾氣時,你用更大的脾氣去壓制他也許有用,但是孩子也只是暫時被壓制了,到了青春期被壓抑久了的情緒爆發(fā),會變得更加叛逆。
那么面對孩子發(fā)脾氣,父母要怎么做才對呢?記住這"四要":
*,孩子鬧脾氣時,父母要知道此時是一個好的教育時機,自己情緒先保持穩(wěn)定。
第二,接納孩子的情緒,哭也好鬧也罷,父母要允許孩子發(fā)泄,陪在孩子旁邊,要相信只要是情緒*后都會平復,靜靜等待孩子情緒平復。
第三,孩子情緒平復以后,父母要抱抱孩子、對孩子表達關心,發(fā)自內心的問孩子:"寶貝,你好點了嗎",讓孩子感覺你是依然愛他的。
第四,情緒完全平復以后,父母就可以就事論事了,但是要記住對事不對人,原則性的問題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是允許發(fā)泄的,但是原則和底線父母是要堅持到底的。
面對孩子發(fā)脾氣,興智家庭教育是教我們要怎么做呢?孩子鬧脾氣時,父母要知道此時是一個好的教育時機,自己情緒先保持穩(wěn)定。接納孩子的情緒,父母要允許孩子發(fā)泄,陪在孩子旁邊,等待孩子情緒平復。
孩子情緒平復以后,父母要抱抱孩子、對孩子表達關心,發(fā)自內心的問孩子:"寶貝,你好點了嗎",讓孩子感覺你是依然愛他的。情緒完全平復以后,父母就可以就事論事了,但是要記住對事不對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是允許發(fā)泄的,但是原則和底線是在興智教育學習的父母要堅持到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