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干貨】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常用方劑的鑒別,趕緊看!不管你是準備參加二試,還是正在備考2020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的考生,對于這些常用方劑的鑒別,你都要好好記!憶!
1.麻黃湯與桂枝湯
同為辛溫解表劑。
麻黃湯發(fā)汗散寒力強,又能宣肺平喘,為辛溫發(fā)汗之重劑,主治惡寒發(fā)熱,無汗而喘之表實證;
桂枝湯發(fā)汗解表之力遜于麻黃湯,但具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為辛溫解表之和劑,主治惡風發(fā)熱而自汗出之表虛證。
2.銀翹散與桑菊飲
皆可治溫病初起之表證,均有連翹、桔梗、甘草、薄荷、蘆根五藥。
銀翹散解表清熱之力強,為“辛涼平劑”;
桑菊飲肅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熱作用較弱,為“辛涼輕劑”。
3.參蘇飲與敗毒散
皆治氣虛外感風寒。
敗毒散治風寒夾濕之表證為主,故用羌活、獨活、川芎、柴胡祛邪為主,少佐人參以扶正祛邪;
參蘇飲所治為風寒表證,邪偏于肺,故用蘇葉、葛根、人參益氣解表宣肺為主,加之痰濕氣滯,則又增半夏、木香、陳皮等化痰行氣之品。
4.小承氣湯、調(diào)胃承氣湯
皆為大承氣湯類方。
大承氣湯硝、黃并用,大黃后下,且加枳、樸,攻下之力頗峻,為“峻下劑”,主治痞、滿、燥、實四癥俱全之陽明熱結(jié)重證;
小承氣湯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樸用量亦減,攻下之力較輕,稱為“輕下劑”,主治痞、滿、實之陽明熱結(jié)輕證;
調(diào)胃承氣湯不用枳、樸,后納芒硝,大黃與甘草同煎,瀉下之力較大承氣湯緩和,稱為“緩下劑”,主治陽明燥熱內(nèi)結(jié),燥、實而無痞、滿之證。
5.溫脾湯與大黃附子湯
均治冷積里實之腹痛便秘,均以大黃配伍附子為主。
大黃附子湯主治中氣未虛,寒實積滯之腹痛便秘;
溫脾湯主治脾陽不足,冷積阻滯,虛中夾實之便秘腹痛。
6.麻子仁丸與濟川煎
均治津液不足之便秘。
麻子仁丸證為腸胃燥熱所致,故以潤腸藥與小承氣湯合方;
濟川煎證為腎虛津虧而成,以補腎益精,養(yǎng)血潤腸為法。
7.大、小柴胡湯具和解少陽之功。
小柴胡湯專治少陽證,適宜于邪踞少陽,正氣不足,膽胃不和者。
大柴胡湯主治少陽與陽明合病,以和解為主,輔以瀉下。
8.蒿芩清膽湯與小柴胡湯
均能和解少陽,用于邪在少陽,往來寒熱,胸脅不適者。
小柴胡湯和解中兼有益氣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陽,膽胃不和者;
蒿芩清膽湯和解之中兼具清熱利濕、理氣化痰之效,宜于少陽膽熱偏重,兼有濕熱痰濁者。
9.逍遙散與四逆散
均具疏肝理氣之功。
四逆散專于疏泄肝郁,主治陽郁厥逆或肝脾不和之證。
逍遙散除疏肝解郁外,又有養(yǎng)血健脾之功,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
10.逍遙散與痛瀉要方
均可治肝郁脾虛之證。
痛瀉要方以治脾為主,兼事柔肝,主治脾虛肝旺之痛瀉。
逍遙散疏肝與健脾之力相當,又有養(yǎng)血之功,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
11.左金丸與龍膽瀉肝湯
均具清肝瀉火之用。
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火犯胃之嘔吐吞酸,有降逆和胃之功;
龍膽瀉肝湯除用于肝經(jīng)實火之證外,且有清利濕熱之功,亦用于肝經(jīng)濕熱下 注之證。
12.清胃散與玉女煎
同治胃熱牙痛。
清胃散重在清胃火,兼用涼血散瘀之品。
玉女煎清胃熱,滋腎陰,主治胃經(jīng)有熱而腎水不足之牙痛。
13.芍藥湯與白頭翁湯
同治痢疾。
芍藥湯主治濕熱并重、氣血不和之痢疾,下痢赤白相兼。
白頭翁湯主治熱重于濕、熱毒深陷血分之痢疾,下痢膿血,赤多白少。
14.竹葉石膏湯與白虎湯
均治氣分熱證。
白虎湯所治為正盛邪實之證,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有力為主要表現(xiàn),為清瀉之方。
竹葉石膏湯證則為余熱未清而氣津兩傷,為清補之方。
15.犀角地黃湯與清營湯
均可治療熱入營血證。
犀角地黃湯在清熱解毒之中配伍瀉熱散瘀藥,寓涼血散血之意,用治熱入血分而見耗血、動血之證。
清營湯則是在清營解毒養(yǎng)陰中伍輕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熱轉(zhuǎn)氣”之意,適于熱邪初入營分尚未動血之證。
16.普濟消毒飲與銀翹散
均具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
普濟消毒飲重在清上焦熱毒,為治療大頭瘟之效方;
銀翹散以疏散風熱為主,為治療溫病初起之代表方。
17.仙方活命飲與五味消毒飲
均具清熱解毒、消散癰瘡之功,用治熱毒癰瘡之證。
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并能活血理氣,消腫潰堅,主治熱毒壅結(jié)之癰瘡初起。
五味消毒飲則純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之品,適用于疔毒。
18.清暑益氣湯與竹葉石膏湯
皆可治暑熱耗傷氣津之證,癥見身熱汗多、口渴心煩、脈虛數(shù)等。
竹葉石膏湯以石膏與麥冬為主,功善清熱瀉火養(yǎng)陰,輔以人參、半夏調(diào)和脾胃,重在清解余熱,兼以益氣生津和胃。
清暑益氣湯以西洋參、石斛、麥冬為主,功善益氣養(yǎng)陰,重在益氣養(yǎng)陰生津。
19.理中丸與吳茱萸湯
均可治中焦虛寒證。
理中丸溫中祛寒,補氣健脾,為治脾胃虛寒,腹痛吐利之基礎方。
吳茱萸湯以溫胃降逆為主,兼補中虛,為治胃寒嘔吐、肝寒及腎寒上逆之經(jīng)典方。
20.參苓白術散與四君子湯
均具益氣健脾之功。
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之功專,為治脾胃氣虛之基礎方;
參苓白術散則補氣健脾與祛濕止瀉并重,為治脾虛夾濕之主方。
21.生脈散與竹葉石膏湯
均可治熱病后期,氣陰兩傷,余熱未盡之證。
竹葉石膏湯清熱之力較強,兼以益氣養(yǎng)陰,降逆和胃。
生脈散重在益氣養(yǎng)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適宜于熱病后期,氣陰兩傷之重證。
22.玉屏風散與桂枝湯
均治表虛自汗。
桂枝湯之自汗,由外感風寒,營衛(wèi)不和所致,雖云表虛,但為表實。
玉屏風散證之自汗,是因衛(wèi)氣虛弱,腠理不固所致。
二者:均見汗出惡風,但桂枝湯證亦有發(fā)熱、鼻鳴、身痛等外感表證。
23.完帶湯與參苓白術散
均具補脾祛濕之功。
完帶湯以補脾祛濕之藥配伍疏肝止帶之品,主治脾虛肝郁,濕濁下 注之帶下。
參苓白術散在益氣健脾的基礎上,又增滲濕止瀉之功,主治脾胃氣虛夾濕之泄瀉。
24.炙甘草湯與生脈散
均有補肺氣、養(yǎng)肺陰之功,可治療肺氣陰兩虛之久咳不已。
炙甘草湯益氣養(yǎng)陰作用較強,斂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偏于溫補;
25.十全大補湯、人參養(yǎng)榮湯
均由八珍湯加減而成,皆有益氣補血之功。
十全大補湯較八珍湯多芪、桂,偏于溫補;
人參養(yǎng)榮湯較十全大補湯多遠志、陳皮、五味子,并去川芎之辛竄,而增寧心安神之功。
26.六味地黃丸與大補陰丸
均屬滋陰降火之劑。
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為主,降火之功稍遜,適于陰虛而虛火較輕者;
大補陰丸滋陰與降火并重,適于陰虛火旺倶甚者。
27.一貫煎與逍遙散
均能疏肝理氣,主治肝氣不疏之脅痛。
逍遙散疏肝養(yǎng)血健脾三者并重,主治肝郁脾虛血弱之脅肋疼痛;
一貫煎則重在滋養(yǎng)肝腎之陰,主治陰虛氣滯之脅肋疼痛。
28.左歸丸與六味地黃丸
均為滋陰補腎之劑。
六味地黃丸補腎陰之中佐以降相火之品,適于腎陰虛兼虛火妄動之證;
左歸丸純甘壯水,補而不瀉,其滋補腎陰之力勝六味地黃丸,適于真陰不足、精髓虧損之證。
29.牡蠣散與玉屏風散
均具固表止汗之功。
牡蠣散固表斂汗之力較強,主治衛(wèi)氣不固,心陽不潛之自汗、盜汗,屬標本兼治之法;
玉屏風散健脾益氣之力較大,主治表虛自汗或體虛易感風邪者,屬治本之法。
30.真人養(yǎng)臟湯與芍藥湯
均可治痢疾。
真人養(yǎng)臟湯澀腸固脫之力較強,重在治標,適宜于脾腎虛寒,關門不固之瀉痢無度;
芍藥湯偏于清熱燥濕,調(diào)和氣血,適宜于濕熱壅滯腸中,氣血失和之濕熱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