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之“役”,已出師不利,“二戰(zhàn)”和“工作”如何選擇? 考研就宛如一場“戰(zhàn)爭”,隨著考研*線的公布,有些考生已經取得捷報。而另一些考生可能考研出師未捷,現在處于選擇“二戰(zhàn)”和去參加社會工作的糾結中。這種糾結,小編深有體會。我覺得說白了就還是“魚”和“熊掌”的問題,都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二戰(zhàn)”與參加社會工作也是不可兼得的?!岸?zhàn)”就像“魚”,代表著能再多學一年,如果成功,那會讓考生的學歷和知識積累達到一個質的飛躍。而參加工作就更像“熊掌”,能更快的融入社會,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還有薪水拿。二者可謂“鶯肥燕瘦”,各有千秋。那到底是該選擇“二戰(zhàn)”,還是去選擇參加社會工作呢?小編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能學的進去的考生更適合“二戰(zhàn)”。小編認為,其實選擇考研的學生可以分為兩種。其中一種,“假學習”的考研生。 不乏有一部分學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去投入考研的大軍的。他們也跟真正要考研的學生一樣,每天過著讀書館、宿舍、餐廳、教室三點一線的生活。只是他們是不學習的,或者是不用心學習的。他們在乎的只是享受考研的過程,而不是考研的結果如何。這類的學生是顯然不適合二戰(zhàn)的。另外一種,就是真學習的考生。大部分人還是為了真正的為了讀研而考研,他們想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學歷更高,讓自己學到更多的專業(yè)知識,去充實豐富自己。無疑這些學生是學的進去的,也是努力在學的。他們更適合考研,更適合“二戰(zhàn)”。 其次,“二戰(zhàn)”只是一個選擇,而不是一種表現性格的方式。有些考生在自己一、年的考研失敗之后,抱著一種不服輸的心態(tài)。他們在飽受家長和老師的非議之后,選擇“二戰(zhàn)”是為了給自己爭一口氣,認為“二戰(zhàn)”是再次證明自己的機會。 要強不服輸的心態(tài)是好的,但不能事事都去鉆牛角尖。把“二戰(zhàn)”看得過于重要,對自己的一次失敗不能釋懷。如果你是抱著不服輸的心態(tài),憑借一腔熱血選擇了“二戰(zhàn)”,是對自己失敗的一種補救措施,是不承認自己失敗的一種方式。如果你能真的學的進去還好,可萬一學不進去呢?或者說了“三分鐘”熱度呢?那豈不是白白浪費了一年的青春時光? 再者,參加工作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你認為在考研失敗后,選擇了去參加社會工作,是對命運的一種屈服,是對自己的一種否認的話,你就大錯特錯了?!岸?zhàn)”不是**的出路,去參加社會工作也不是一條不通的“死路”。小編認為,參加工作的好處也有很多,比如能積累工作經驗,現在社會,職場對求職者的要求,往往工作經驗會比你的學歷更重要。再比如能拿薪水,補貼家用。有些同學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就算真硬著頭皮去選擇“二戰(zhàn)”,心里也會產生負擔,一種對家庭對父母的虧欠感。這時參加工作,拿薪水去補貼家用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