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帖是在臨什么 臨帖是每一個學書法者不可缺的功課,首先要弄明白臨帖是在臨什么。他說,我們入門學古人的時候,就是把古人的規(guī)矩擺在了桌面上,臨帖就是學規(guī)矩,而不是別的。在臨帖中你要弄點輕重、虛實、濃淡、正欹出來,這些都是微觀變化,是情緒化的東西,而宏觀的東西不能沒有,這是關鍵,否則就沒有從理上去處理它,讓人一看就不合規(guī)矩。 因此外形的東西從理,也就是說,字的外形、結構、筆畫的位置等從理,從字理,即漢字的字理,反映的是規(guī)則和法度;而筆則從書,反映的是趣和味。這是兩個原則。外部形態(tài)的東西是一目了然的,合不合規(guī)矩一看便知;用筆則是書法本體的東西,粗細,放收,快慢,墨的濃淡,都是書法本身要求,決定字的味道,用筆不同決定趣味不同,而字形結構是理性要求,是漢字的形體美要求,必須嚴謹,無論行書還是隸書,這是書法的基礎,這是兩個不同的原則,臨帖就是在學習這種理法和原則。 2目前的訓練你要干什么 知道臨帖要臨什么后,接下來就是如何去臨。訓練就是解決如何臨的問題,因各人喜好不同,對所臨帖子選擇不同,但是,無論哪種帖子,拿來后你不管如何取舍,訓練時要針對你所取的東西,形成一種科學的訓練模式,要有目的性,用研究分析的方法,去反復實驗、繼承與鞏固。在講評學員的隸書時說,筆畫不能單一化,簡單化,不能單薄干枯,要立體圓潤生動,這就要求你找出同一筆畫無數(shù)種不同寫法,加以對比模仿融合提煉,在對比中找出共性與個性,找出同一筆畫的不同形態(tài)與表現(xiàn)手法。 創(chuàng)作時把碑上的字形拿過來,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現(xiàn),也就是用古人的字形,但不一定用他的手法,創(chuàng)作中手法決定風格,手法變了風格也就變了,而手法是非常多的,我們現(xiàn)在示范的只是一般的,不同的碑其手法不一樣,張遷、鮮于潢相類是一種,禮器是一種,而曹全又是一種,你如果能把這些碑的手法都掌握,創(chuàng)作時把它們用于同一張作品中,那你就是大腕。也就是在用腦子寫字而不是用手。 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分析自己的癥結所在,頭痛治頭,但如果是由腳氣引起的頭痛,就應先把腳氣治好,對癥下藥,比如說你們學草書的,應該先學行書,通過行書練技法,使轉、提按、收放、筆畫之間呼應、上下字的連帶關系等等,練好之后,草書就只是個草法問題了?! ?要過單字關,不能只抄帖 行書的技法是上一筆管著下一筆,下一筆接著上一筆,你的寫法是這個不管那個,那個不管這個。行書的上一筆是下一筆的起筆,下一筆是上一筆的收筆,行書在筆畫上已經(jīng)把楷書一筆一畫的概念破壞了,可能是三個或五個筆畫變成了一個筆畫,每一個筆畫之間都有內在的聯(lián)系,相互管著,因此,寫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對,不在于法而在于理,你寫得行書理不對,法上才出了問題。 還有一個現(xiàn)象,臨帖者往往追求數(shù)量,對了一個帖,不停的重復臨摹,而不去動腦筋想,形成抄帖,這樣很難進步。每一個字要熟練,先向象里寫,再往熟練寫,再背臨,要學會過單字關,不能只抄帖。你現(xiàn)在要換一種方式,一個字寫五、六遍即可,照著寫兩遍,一定要往像里寫,然后找感覺,比如背著寫,看能否記住,再進行用筆的動作訓練,從速度、虛實、比例等方面提煉著去寫,有針對性、有目的的去訓練,把每一個字都寫透它,也就是從生到熟到背到各種轉換,不斷提煉,*后放開去怎么寫都高級?! ?核心的東西是永遠不變的 核心的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字再怎么寫,關鍵的部位要控制住,關鍵部位之外的夸張你不用管他,要靠中間部分來決定方塊字,任何一個都是這樣。凡是夸張的筆畫都不是受控制的,不規(guī)矩的和不受的,古人字形的變化是哪兒來的,實際上是允許夸張的筆畫夸張程度的不同引領了風格的不同,同樣是在方塊中,不同的碑、不同的帖都有一個共同的規(guī)律,就是形式美感,其共性部分基本的結構是死的,而只有細微地方的變化,這是一個原則,方塊內的不動,而決定字的風格的就是那些可以細微變化的地方夸張的不同,這是一個基本規(guī)律。